人工智能(AI)与农业深度融合正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。自治区党委、政府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,以“AI+”赋能千行百业,为广西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。应用场景是技术落地的关键载体,具有贯通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、整合资源要素等优势。必须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农业上中下游各环节、产供销全链路的应用场景,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。
依托上游技术供给场景,为驱动“AI+农业”创新夯实技术根基。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数据支撑是创新得以生根发芽的前提条件。可综合利用卫星遥感、传感器、云计算、大模型等技术,构建“空天地”一体化数据采集与智能决策体系,驱动“AI+农业”全产业链创新基础工程。加快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,深化高精度算法研发与场景适配,精准捕捉作物长势、种植分布及旱涝灾害等空间数据,形成覆盖生产监测、面积调查、风险预警的全链条遥感应用体系,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动态数据支撑。强化传感器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,加速多源传感设备集成与场景深度融合,精准采集土壤墒情、气象因子及作物表型等环境数据,联合科研力量攻关低成本传感器研发,构建全域覆盖的农业数据采集矩阵,为农业智慧生产提供实时数据保障。推进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,实现数据互联互通。以“一个中心、三大平台”为基础,构建涵盖从地头到餐桌全链条专项数据库,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。加速大模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,强化政策牵引与资源统筹,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植保防治、智能育种、畜牧管理等关键场景的深度应用,构建全链条个性化解决方案体系,实现农业生产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、智能驱动转型。
依托中游解决方案场景,为驱动“AI+农业”创新强化应用支撑。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转化为可操作、可落地的工具和系统,才能真正赋能产业实践,解决实际问题。应聚焦农用自动化机械、农业智能分析和数据平台服务三大核心领域,构建全链条智能化解决方案体系,加速“AI+农业”深度融合。加快农用机械智能化升级,推动人工智能感知技术与农业装备深度融合,重点提升农业无人机、自动驾驶农车、智能收割机等设备性能,开展农业生产无人化改造。深化农业智能分析技术应用推广,打造农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天气预测、环境监测、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智能决策,推动精准播种、变量施肥、智能灌溉的精细化管理。通过AI算法实现动物配种优化、病情智能识别、个体生长监测及精准饲喂,提升养殖效率与动物健康水平。重点推进森林防火智能监控、森林健康动态评估、病虫害智能预警等技术研发,加速自动化采伐设备、森林资源巡检机器人的成果转化。依托海洋水产种业研发基地与智慧种业平台,攻关抗风浪养殖装备、智能化聚捕起捕系统、远距离饲料精准传输等核心技术,推动渔业装备智造升级与科研成果高效转化。
依托下游服务应用场景,为驱动“AI+农业”创新释放市场活力。创新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市场应用来体现和检验,而贴近终端需求的服务场景是激发市场动能、实现价值闭环的关键所在。要推动农业产业链下游服务场景智能化升级,以电商平台、智慧物流、生产加工为核心构建市场活力释放体系。构建完善的全链条信息共享与协同发展机制。加强农业全链条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,鼓励开展电商直播、“企业+基地+农户+金融”、“协会+特色名优农产品”示范与推广等新模式,加大实施“电商四季造节”、“数商兴农”、广西农产品名品汇等系列促消费行动。借助机器学习能力,叠加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,精准锁定目标客户,辅以智能客服、虚拟主播等服务,构建网络新生态,提升农副产品曝光率和销售转化率。推动农产品智慧物流服务提质增效。培育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龙头企业,加快布局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、冷链智慧集配中心及数字化产地仓。推动物流企业应用智能系统,借助机器学习与实时数据分析,精准优化物流路线、智能调度运输方案、合理规划配送时间,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损耗,提升送达时效。强化政策支撑,助力物流企业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。整合人工智能企业、高校及农业产业链主体资源,开展农产品溯源技术、智能分拣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,同步推进农业数字化标准制定,促进AI技术在订单农业、定制生产等场景的深度应用。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贯通、智慧物流能力升级、技术创新联盟赋能的三维联动,推动农副产品销售、运输、服务各环节向高效化、精准化跃升,全面释放“AI+农业”市场活力,为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。(韦佳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