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什么人,是教育的首要问题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作为“五育”之首,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、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。艺术院校是美育的主阵地和培养文艺人才的摇篮,其思想政治教育兼具专业属性与情感浸润优势,在德育工作中具有独特作用。立足“五育融合”,探索以德育为核心、多元教育要素深度融合的思政教育新路径,对于提升艺术人才思想政治素质、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具有重要意义。
锚定“德育为核”的根本方向
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。思政课肩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。艺术院校应牢牢把握这一方向,将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爱国情怀、提升道德修养作为核心,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理念、内容、方法上的深度融合,积极构建具有艺术特色的德育体系。
强化思想引领,筑牢信仰根基。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,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课程体系、教学过程,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。应针对艺术生思维活跃、感性认知强的特点,创新“艺术+理论”的传播模式。如通过主题创作阐释党的创新理论,以经典作品赏析厚植家国情怀,借助艺术情景党课活化思政教育,确保艺术人才培养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。
深耕红色资源,厚植精神根脉。广西作为革命老区,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。可依托专业特色,将红色基因融入艺术创作、实践体验与审美教育中,让思政教育既有红色底蕴又有艺术温度。如组织青年学生沿红水河采风,将革命故事编创为天琴弹唱剧;以湘江战役、百色起义等广西革命故事为原型,创作话剧剧本;把壮族织锦、瑶族刺绣、侗族木构等非遗技艺与红色主题结合,让“老手艺”承载“新思想”,实现历史记忆与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。
涵育艺德修养,秉持职业操守。深化对艺术教育规律与思政工作规律的认识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,强化艺术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德艺双馨的职业追求,既要创作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艺术作品,更要做到胸中有大义、心里有人民、肩头有责任、笔下有乾坤。通过典型案例剖析、行业楷模宣讲等方式,坚决抵制流量至上、娱乐至死等不良风气,提高学生用艺术传递真善美、弘扬时代正气的责任意识。
构建“五育融合”的育人生态
以艺育德、以艺启智、以艺培能、以艺促美、以艺养心。作为当前及未来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,“五育融合”关键在于打破壁垒,推动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育有机贯通。
德育与美育相融。以美启德,以德润美。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陶冶与价值传递功能,在专业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德育元素。引导青年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家国情怀,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艺术实践评价体系,实现以美养德、以德促美的良性互动。
智育与德育互促。启智明理,增信笃行。专业教学应蕴含明确的价值导向,如在音乐史论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,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码艺术现象;在绘画创作中探讨艺术家的社会责任,在艺术管理课程中辨析文艺思潮;通过“服务学习”模式,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,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。
体育、劳育与德育共进。强健体魄,锤炼品格。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与劳动实践,使青年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验艰辛、懂得感恩。结合艺术专业特色设计劳动项目,如参与乡村文化场所建设、社区公共艺术创作等,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、团结协作的品格,实现以劳树德、以体育志的教育目标。
打造“艺术+思政”的教育品牌
艺术教育具有增强政治意识、坚定正确方向、涵育良好道德观念、塑造健全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。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,探索“思政+艺术”铸魂育人的新路径,推动“德育为核、多元融合”的育人模式落地,需要在平台搭建、载体创新和评价引导上持续发力,构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。
搭建“思政+艺术”实践平台。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、红色艺术创作基地等特色平台,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博物馆、美术馆、乡村文化站等场景,系统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。组织师生深入基层采风创作、开展惠民演出,既“送文化”更“种文化”。通过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的实践,让青年学生坚守人民至上理念,在艺术创作与文化服务的双向赋能中,实现艺术造诣与思想境界的同步跃升。
创新浸润式教育载体。依托艺术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,打造主题艺术展、红色经典音乐会、原创思政剧目等活动品牌,以艺术语言传递价值理念。运用新媒体技术创作网络思政产品,增强教育感染力。发挥西部计划志愿者、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等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,以共情共鸣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。
完善融合性评价机制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与专业成绩并重。探索“过程性+多维度”的评价标准,重点考察学生在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行为,形成以评促育的鲜明导向,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,引导艺术学子坚定信仰、精进艺能,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优秀耕耘者与传承者。(刘奕伶)